为落实“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实践团以“教育赋能、产教融合、精神铸魂”为三维坐标,于7月8日至7月14日在山东东营广饶县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将课堂理论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在服务地方发展中锤炼青年担当。
校地协同筑平台课程育人显实效
实践团锚定乡村教育振兴需求,以“传灯启智”为核心构建育人体系。通过与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签订共建协议,将社会实践基地打造为长效育人平台,形成“高校资源下沉+地方需求对接”的精准帮扶模式。
课程设计上,实践团创新“五核多辅”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石油新能源科普等五大核心板块构建知识框架,融入思政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情绪疏导等辅助内容,形成“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价值引领”的递进式培养链条。如石油标本实操课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剪纸非遗课让传统文化具象化,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实现了“种下科学种子、厚植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
产研结合探路径实践育人拓维度
聚焦“产教融合”培养目标,实践团以大王镇为样本开展深度调研。作为“山东第一镇”,大王镇的产业集群与文化底蕴构成独特调研场景,在胜星集团,实践团走进炼化车间与研发中心,通过技术人员讲解、生产流程观摩,将新能源材料专业知识与产业实际相对照,深化对“绿色炼化”的认知;在徐春明院士故里,通过走访乡邻、梳理史料,探寻“实业兴邦”文化基因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调研形成的《大王镇产教融合发展建议》,既包含对企业技术升级的思考,也提出“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等建议,实现了“观察—分析—献策”的实践闭环,为地方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提供青春智慧。
双脉传承强信念精神育人铸根基
实践团以“红色基因+传统文化”双脉络构建精神育人体系。在刘集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聆听中共刘集支部革命故事,实践团成员从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感悟信仰力量,在“红色堡垒”的奋斗史中强化使命担当。
从红色阵地到文化根脉,实践团继而走进孙武祠,通过研读《孙子兵法》军事智慧、探寻兵学文化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责任相联系。“从革命先辈的不屈到先贤智者的深邃,让我们读懂了‘根与魂’的真正含义。”实践团成员在感悟中写道,双向传承让精神培育既有历史厚度,更具现实温度。
此次实践通过“教育筑基—产业拓界—精神铸魂”的递进式设计,既完成了“三下乡”服务地方的基本任务,更实现了“实践育人”的深层目标。未来,学院将以广饶实践基地为支点,持续探索“校地共生”实践模式,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光彩。(通讯员:李田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