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出品、中影动画承制的4D科普电影《海洋深深》在北京首映。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世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献给“世界地球日”的“蓝色礼物”。
《海洋深深》以“深海探索与生态保护”为核心命题,聚焦海洋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人与自然共生三大议题,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通过4D技术与科学叙事,将深海战略科技、生态修复工程等宏大命题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视听体验,带领观众从阳光斑驳的浅海珊瑚礁一路潜航至幽暗的万米海沟,沉浸式感受海洋的壮美与脆弱。
“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核心思想。”王世雯说,“在电影里,不仅可以看到复杂多样的海洋生态、绚丽多彩的海洋生物,还能看到已经褪色的珊瑚礁、被垃圾缠绕的海龟,以及海底深处的易拉罐等海洋垃圾。电影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呼吁公众保护海洋,热爱地球,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比其他海洋题材的电影,《海洋深深》有何特别之处?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王世雯介绍,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科研科普平台,在制作这部科普电影时,把专业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作为首要原则。“影片时长只有20分钟,但它背后凝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高校,以及国家自然博物馆的40多位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为电影提供了专业支撑。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科学家的严格审核,影片中还能看到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电影总策划兼编剧郑钰则介绍,为制作这部影片,创作团队耗时两年,研读大量海洋科研科普文章、著作,跟随科学家深入南海科考站、仿生机器人实验室,让科研一线的故事成为电影的血肉。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片中,我国科研院所的深潜器以“八爪”科幻形态登场,其原型正是现实中的海底地形扫描设备;而片尾“深渊科研城”的构想,则是基于规划中的深海监测站延展出的未来图景。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为保证科学严谨,影片对近百种海洋生物的呈现有极致的追求——从大白鲨的鳞片反光到发光微生物的发光波长参数,每一帧画面都经标本比对、动态模拟,甚至邀请水下摄影师逐帧校准珊瑚虫摆动的弧度。“观众或许只看到画面的瑰丽,但我们想让每一只漂浮蟹都经得起科学审视。”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刘淳熙跟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首映式现场。看过电影后,她兴奋地对记者说,觉得大海很神奇,在海底的热液区,温度竟然高达350摄氏度,而且还会有管虫、小虾等很多生物在那里生活;死后的鲸鱼会落到海底,给那里的生物提供养分,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一鲸落,万物生”。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刘淳熙说,这部电影让她对海洋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打算买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她也感受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