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启智能药盒:开启慢性病用药管理新时代 —— 访慧启智能药盒研发团队

记者:付政超

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攀升的当下,用药管理成为困扰众多患者的难题。近日,记者走访了牡丹江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与参与慧启智能药盒项目的学生王晓蕊展开深入交流,一同探寻这款智能药盒背后的故事。

image.png

“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但传统药盒功能有限,患者漏服、错服情况频发,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慧启智能药盒就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诞生的。” 王晓蕊介绍道。这款药盒的诞生,离不开研发团队那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面对传统智能药盒便捷性不足、患者依从性差、与医生关联性弱、隐私性和安全性堪忧等诸多问题,研发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创新为驱动,立志打造一款真正满足患者需求的智能药盒。

image.png

图为王晓蕊团队研发智能药盒

慧启智能药盒融合了药品运动轨迹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 PCA – GRA – BK 算法分析技术等多项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正是团队创新精神的有力体现。在研发药品运动轨迹传感技术时,团队成员不断尝试新的传感方式,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终采用红外传感原理,实现了对药品拿取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精准记录。这一突破不仅为医疗监测提供了可靠数据,更是在非接触检测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寿命和可靠性。

无线通信技术的研发同样充满挑战。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发团队深入研究深度学技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型泛化能力,深度提取和自动学复杂无线信号特征。面对信号中的噪声干扰问题,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频域叠加法,通过对信号频段进行叠加处理,有效降低噪声干扰,突出弱信号,实现了高效准确的信号识别与分类。

而 PCA – GRA – BK 算法分析技术的融合,更是研发团队创新思维的结晶。主成分分析(PCA)、灰色关联分析(GRA)与 BK 算法原本应用于不同领域,研发团队巧妙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PCA 用于数据降维,GRA 挖掘数据间潜在关联,BK 算法构建预测模型,三者协同工作,实现了对患者用药情况的精准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患者可能的忘服或错服情况,大大提升了用药管理和健康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在功能设计上,慧启智能药盒亮点满满,每一项功能都融入了团队的创新巧思。它的服药提醒功能支持多种方式,患者可根据自身惯精准设置提醒时间,有效降低漏服风险。王晓蕊说:“我曾遇到一位糖尿病患者,之前总是忘记服药,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使用慧启智能药盒后,按时服药率大幅提高,血糖也稳定了许多。” 用药记录分析功能自动记录取药信息,并通过配套 APP 生成详细报告,为医护人员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远程监控功能让家人和医护人员能实时掌握患者服药情况,给予特殊人群更多关怀与监督;个性化用药管理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治疗阶段和健康数据,提供定制化的用药建议和健康指导。此外,环境监测功能实时监测药盒内温湿度,保障药品疗效;语音交互功能方便特殊人群操作;多平台连接功能支持与多种设备协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惯。

image.png

图为王晓蕊为客户讲解产品操作

王晓蕊也坦言,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成本控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让更多患者受益;怎样加强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都是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不过,凭借着那股不服输的创新精神,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王晓蕊表示:“我们会持续优化产品功能,加强与药企、医院等合作,拓展市场渠道。未来,我们还计划引入更多新兴技术,不断拓展智能药盒的功能边界,比如与可穿戴设备联动,实现更全面的健康监测。希望慧启智能药盒能走进更多家庭,为慢性病患者带来便利,助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慧启智能药盒凭借其创新的技术和实用的功能,在慢性病用药管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研发团队的创新精神如同点亮黑暗的火把,照亮了智能药盒发展的道路。期待在这股创新力量的推动下,慧启智能药盒能不断完善,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成为智能医疗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