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纸筋灰、稻草、红糖、糯米怎样结合应用,如何进行塑形、上彩……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些人,是他在“岭南风物——民间文化大讲堂”的学员。他说,相比较在教室里,他更喜欢这样在蓝天白云下,最直观、最生动的授课体验。

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共同创办的“岭南风物——民间文化大讲堂”,是一个集合全省优秀民间文艺家资源,建立的一个以岭南民间文化为主的体验培训平台。据刚刚发布的《2019-2020年度“岭南风物——民间文化大讲堂”白皮书》公布的数字,截至2020年4月,在全省范围内共建立了90家民间文化大讲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工作室分布在省内各地市,广州27家,为全省之冠。工作室的数量较之上年同比增加了约10%,可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对非遗的热切需要。

零距离——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非遗,作为涵盖广泛的传统工艺、表演形式、民俗节庆等的总称,近年来在公众中的热度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大家也常会发现,一些非遗项目外行人一下子很难弄明白。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而大师亲自出马,面向“小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学员们直接导赏讲解的形式,这两三年来也迅速成了时尚。

  国大师3人,省大师6人,省非遗5人,市大师10人,市非遗16人,区非遗8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4人,高级技师9人,艺术副教授2人,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2人,中级工艺美术师17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是白皮书公布的民间文化大讲堂“豪华教师天团”。民间文化大讲堂联盟发起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陆穗岗说:“去大师工作室参观是学员们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在过去的体验培训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参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工作室时,学员们看到牛骨雕刻和镶嵌的过程,惊叹由数百数千个雕件拼镶而成的骨雕艺术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辜柳希木雕工作室,聆听大师解密在不同的木料上多层镂空雕花的秘密;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陶瓷微书工作室,借助高倍放大镜细看工整优雅的陶瓷微书;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慧玲广彩工作室,近观大师描线上彩的精彩操作……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些参观体验,无不让学员们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陆穗岗说:“大讲堂培训讲师都是从业多年的专业艺人,平均从业时间为23年,他们结合自身长期的从业经验去授课,在知识层面和方向上都可以把握一个正确的度。”

  时空感——说不清楚必须动手体验

  陆穗岗说,广东民间工艺品类极为广泛,它们共同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形态。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种将时间感和空间感、生活化和仪式感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形态,仅用口说描述的方式,是极难讲清楚的,必须让大家动手才行。

  白皮书指出,通过对授课方式的渐进调查发现,受众感兴趣的授课方式依次是体验(占30%),参观(占30%),课堂(占27%),小组讨论(占12%)。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就是“讲座+互动+体验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