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小兵
西方考古学走进中国,经过了百年时光的漫长发展,逐渐揭露了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玉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顺序、中国阴阳辩证方法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这些珍贵的考古学材料铺就的各种发展史,是经过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才获得的学术进步与学术成就,绝非一人一日之功。我对考古工作者的辛苦与努力,是持以敬佩之心的。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改变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机会。
另外,历史文化与学术理论研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不是二二也不是一,不懂切不可装懂。
第一节:铜鼎、马车、造字、玉兵等考古出土文物的材料梳理
铸造铜鼎、驾驶马车、初造文字、玉兵时代分别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考古百年已经有了严格的考古学数据标尺和实物证据作为依据。下面进行逐一梳理。
一.关于铸鼎的考古学材料:
1
2
3
二里头文化(3800——3500年前)遗址出土了成组成序列的青铜礼器,其中包括鼎、爵、斝等造型的青铜器。
二里头青铜爵(插图1)高26.5,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柱状钉,腹部凸线列乳钉纹,目前为止仍是我国时代最早的青铜爵,被学界誉为“华夏第一爵”;
二里头青铜斝(插图2)高30.5厘米,口径17.5厘米,撇口、束腰、平底,双柱三棱,弧形鋬。
二里头青铜鼎(插图3)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青铜鼎有锥状三足,提梁双耳,收口,圆腹,平底,腹身装饰网格纹。到目前为止,该青铜鼎仍然是我国最早的青铜鼎;
二.关于马车的考古学材料:
4
5
殷商墓葬(3600——3046年前)河南安钢第二炼钢厂西南出土车马随葬坑(插图4),属于殷商时期殉葬的马车。殷商时期多处墓葬出土随葬马车已有近百辆。说明殷商时期已有马车的存在与使用。
二里头遗址(3800——3500年前)街道上还残存着一段马车轨道痕迹(插图5),宽1米,长5米,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马车证据。二里头古城遗址还有住宅、手工艺作坊、陶窑、墓葬等其他遗迹,也有青铜铸造厂和绿松石作坊等遗迹。
三.关于造字的考古学材料:
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8500年前)遗址出土彩陶(插图6),彩陶残片上绘画有太阳纹、八卦纹等象形文字符号。
小南山文化(约9200——8600年前)遗址出土有肜日玉璧(插图7),玉璧上刻有肜日两字,该字纹样与甲骨文字典上的肜日二字完全相同。该文字从小南山文化时期肜日玉璧一直到燕国时期肜日圜钱,始终都在延续使用肜日二字,跨越6800年的传承未变。
彭头山文化(距今约9000——8300年前)遗址出土玉棒,玉棒上有文字符号刻符(插图8)。
贾湖遗址出土龟甲(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8600年至8200年)上有刻符(插图9),该遗址出现文字刻符十余种。
6
7
8
9
四.关于玉兵时代的考古学材料:
牛河梁遗址(5800——5200年前)出土红山文化玉戉、图腾玉器、巫祝玉人、装饰类玉器,累计二百余件(插图10)。整个红山文化玉器的公开材料存世数量3000件以上。
凌家滩遗址(5400——5300年前)出土玉戉、图腾玉器、巫祝玉人、装饰玉器多种造型玉器,累积出土800件以上(插图11);
良渚遗址(5300——4500年前)出土玉戉、图腾玉器、巫祝玉人、装饰玉器及其他玉器,累积出土1000件以上(插图12);
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材料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确实存在一个玉器时代。
10
11
12
西方考古学走进中国已逾百年,我们对出土文物资料进行了数据梳理,铸青铜鼎出现在3800年前二里头文化遗址时期、驾马车出现在3800年前二里头文化遗址时期、造象形字出现在9000年前彭头山遗址时期、玉兵时代处于5500年前凌家滩文化遗址时期,这是对考古学材料进行统计获得的数据。
而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与秦汉时期,诸子百家当中出现了“黄老学说”,那时的学者说黄帝驾车、黄帝铸鼎、黄帝命仓颉造字、黄帝玉兵时代等学术观点。
第二节 黄帝铸鼎、黄帝驾车、黄帝造字、黄帝玉兵的历史文献材料汇总
一.黄帝铸鼎的史学材料:
汉朝《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世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汉朝《史记·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
汉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获宝鼎。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汉朝《论衡·道虚篇》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
唐朝袁滋书《轩辕黄帝铸鼎塬碑》铭:“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
13 轩辕黄帝铸鼎碑(插图13),唐朝贞元十一年刻碑,现存于河南省灵宝县黄帝铸鼎塬景区内。
唐朝李白诗《飞龙引二首》:“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明朝张居正诗《泰陵春祀》:“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
明朝《襄城县志》载:“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 。《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 。”
二.黄帝驾车的史学材料:
战国时期《庄子》载:北门成问於黄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帝曰:“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义礼,建之以太清。又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隰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於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晋朝《抱朴子》载: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犹复不敢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老子,论道养则质玄素二女,精推步则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四泽之乱,相地理则书青鸟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记秘要,穷尽道真。
汉朝《孙绰子》载:黄帝之游天衢,奏钧天之鼓,建日月之旗,乘琱云之舆,驾六翼之龙。彭祖前驱,松乔侠毂,光景流而不返,长风逐而不及,发轫紫宫,不崇朝而匝六合也。
《符子》载: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鸟,黄帝命方明避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战国时期《韩子》载: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驾象车,六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乃作为清角之乐。 战国时期《列子》载:黄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聪明,尽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叹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已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於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撤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国。华胥氏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伤;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憎爱;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阂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汨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14 黄帝驾车战蚩尤(插图14),近现代绘画作品。
《河图挺佐辅》载: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雨龙挺日图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觉昧素善,不知其理,敢问於子。”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所纪,姓号兴,谋治平,然后凤凰处之。今凤凰已下三百六十日矣,合之图纪,天其授帝图乎?”黄帝乃祓斋七日,衣黄衣,冠黄冕,驾黄龙之乘,戴蛟龙之旗。天老五圣皆从以游河洛之间,求所梦见者之处,弗得。至於翠妫之渊,大卢鱼溯流而至。
三.黄帝造字的史学材料:
战国时期《荀子·解蔽》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汉朝《说文解字》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汉朝《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汉朝《春秋元命苞》载: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汉朝《河图·玉版》载: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汉朝《尚书中候》载:帝轩提像,配永循机,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河龙图出,洛龟书成,赤文像字,以授轩辕。
汉朝《说文解字·叙》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汉魏时期《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於寿丘,长於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於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力牧、常先、大鸿、神农、皇直、封巨人镇大山,稽鬼、臾区、封胡、孔甲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分掌四方,各如己视,故号曰黄帝四目。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史仓颉,又取像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黄帝一号帝鸿氏,或曰归藏氏,或曰帝轩。吹律定姓,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
15 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内的造字碑(插图15),清朝乾隆时期梁善长撰书。
明朝时期《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朝时期《明一统志·人物上古》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四.黄帝玉兵的史学材料:
《越绝书》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按《越绝书》所说,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以铁为兵属于四个时代,四个时代分别匹配赫胥、黄帝、大禹、春秋楚国之时,故有黄帝玉兵时代一说。
将考古文物材料与历史文献材料进行数据对比
经过百年考古材料的积累,证明造字之世处于9000年前的历史时期(插图16)、证明玉兵之世处于5500年前的历史时期、证明驾车和铸鼎之世处于3800年前的历史时期,四个事情分属三个不同时空,小南山遗址时期9000年前初始造字、红山文化时期玉兵时代、二里头遗址时期初见马车辙印和最早青铜鼎,这属于三个完全不同的考古区系类型学,造字、玉兵、驾车铸鼎不能由一个人完成,也不能由一代人完成。
而有战汉时期学者认为,黄帝一人同时完成了铸鼎(插图17)、驾车、玉兵、造字等四项伟大发明。跨越5000年历史时空的发明,令万众瞩目的光环被集中在轩辕黄帝一人身上,是为了夸赞轩辕黄帝的功绩,也是为了抬高黄帝轩辕氏的政绩。
16
如果黄帝时期就能铸铜鼎、驾马车,二里头遗址考古出土的青铜鼎就不能叫做“天下第一鼎”了,因为轩辕黄帝时期要比二里头遗址时期早千年以上;如果5000年前的黄帝命苍颉造字确有其实,考古遗址挖掘出来9000年前的文字将是一种嘲讽;如果黄帝是玉兵时代的缔造者,黄帝就应该是佩玉君子,是讲究天地道理的东方君子,轩辕黄帝就不会在华夏之地发展多妻世袭制度。
如果黄帝既能铸鼎、驾车又能造字,本身就已违背了百年考古材料的时空框架概念了。因为造字始于9000年前,而驾马车和铸铜鼎始于3800年前,造字与铸鼎、驾车之间相距5000年的历史时空,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年纪来完成铸鼎、驾车、造字等工作任务?任凭谁也活不到如此长久。
小 结
在民国时代,考古学刚刚走进中国,历史文化与学术理论研究者手中还缺乏4500年前至5500年前这段区间的考古学文物材料,所以那个时代只适合研究商周时期历史,而不适合研究上古史或文明起源问题。
在2017年12月,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取代了黄河摇篮在中华文明起源当中的主要位置。在2023年12月红山文化取代了良渚文明的位置,牛河梁古国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这两次的中华文明摇篮转移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战汉时期学者对轩辕黄帝进行了夸大事实,并对蛮夷文明或蛮夷政权进行贬低,继而导致民国时代学者对中华文明起源地进行了学术误判。
因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摇篮这个学术观点,在2023年12月经过了两次转移,由牛河梁古国取代了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说明民国时代学者所做文明起源结论和上古史研究论文,基本上也都跟着一起打了水漂。
黄帝铸鼎、黄帝驾车、黄帝造字、黄帝玉兵、黄帝定律、黄帝定姓、黄帝内经属于战汉时期学者进行的学术做局,或欲盖弥彰、或偷天换日、或改梁换柱、或指鹿为马。诸子百家对上古史的言论,不可信程度相当高,可信程度相当低。
古代学者学术理论造假其危害程度远比近现代学术理论造假危害大。你若不能及时解决古代学者学术理论造假问题,尽量不要参与现代的学术理论研究,免使自己为学术造假而献身。
备注:
颜祥富:《<史记>终于露出了破绽》(下),全球经济网,2018年3月6日;
红小兵、羿谷:《五帝三皇与三皇五帝之间的差异对比》,腾讯网,2021年1月11日;
红小兵:《黄帝与上帝的祖先之证》,IE财经网,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