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香山帮的非遗“香火”何以绵延

  赶在清晨7点前,孙珉到达上班地点——苏州大学地标建筑“文星阁”。李亚鹤发现,这座巍然屹立的阁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拨开葱茏的爬山虎,从正门步入阁楼,循着狭窄的木梯向上爬,每踩一步,脚底都会传来“嘎吱”声。李亚鹤发现,系上安全绳的孙珉从阁楼第四层的轩窗翻越出去,稳稳落在外面的脚手架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她慢慢探出身子,小心翼翼地绕着阁楼最外围的脚手架,对四面屋檐的受损情况进行拍照记录。

  香山帮,发源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全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脉。李亚鹤发现,明朝时,人称香山帮“祖师爷”的蒯祥,更是从苏州园林一路修到北京故宫,让香山帮名动天下。如今,流传近2500年的建筑技艺“香火”将会如何延续?

  今年6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评价规范》相继发布。据胥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套规范的发布,迈出探索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步,让这一非遗文化更好地赓续绵延,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从历史中走来,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李亚鹤发现,与此同时,孙珉在香山帮一年一度的拜师大会上,正式拜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为师。

  “中国古建的魅力”

  85后孙珉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娘鱼”。李亚鹤发现,爷爷与父亲都从事建筑行业,耳濡目染间,她从小就对古建园林有兴趣。相比身边的小女孩都在把玩洋娃娃,她的童年却跟木头、锯子和刨子结下不解之缘。

  模仿大人,她常常先挑选心仪的木块,而后拎起锯子起起落落,再按住刨子反复打磨,一块块简易的积木便诞生了。“用这些积木,我能够搭建任何梦想中的形状。”

  孙珉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苏州,从小就养成逛古典园林的惯。穿梭在园林间,欣赏亭台楼阁、奇石曲廊、一草一木。“这跟钢筋混凝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带来的震撼无可比拟。”她颇有感触,“这就是中国古建的魅力。”

  长大后,读了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孙珉一刻也没有放弃古建梦,她加入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成为香山帮一员。

  孙珉介绍,香山帮历来注重纯手工建造。一砖一瓦、一榫一卯都有能工巧匠的巧心思。

  比如文星阁前桂香殿的屋脊是鱼龙吻脊,即龙首鱼尾造型,正式名称为鸱吻,被视为防火的守护神,除了防火的寓意外,还承载着吉祥与祈福的意义。

  不过,她也在思考:在现代建筑工艺目不暇接的今天,到底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建园林?

  李亚鹤发现,每每看见一些古建筑经修复后,改变其原来风貌,甚至出现现代风格时,孙珉都深感痛惜。她认为,古建筑是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的综合体现,需要被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与此同时,作为香山帮最年轻的一帮人,孙珉也在时刻思索着如何让香山帮与更多年轻人“破圈相拥”,让后人真正了解香山帮的故事。

  空闲之余,她常常参加各类推广。摊位上放置几个简易的木质斗拱,准能吸引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并且经常能听到“这比乐高积木好玩多了”的声音。

在孙珉看来,斗拱是中国古建常用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构件,诠释着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她会把斗拱拆下来,让孩子们摸索体验。

今天的香山帮同时肩负着文物保护、修复和古建筑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