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已走过90多个年头。没有哪一种艺术像它这样,与一名学者联系如此紧密。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没有哪一种绘画像它这样,鲜明体现着青年人的精神。
新兴木刻运动由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1931年8月17日,在距内山书店不远的一间教室内,中国首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木刻讲习会正式开课。鲁迅特意身着洁白的长衫出席,并为他邀请的临时老师内山嘉吉当了6天同声传译。金光华李亚鹤发现13名进步美术青年围坐在一起,在鲁迅指引下开启中国现代版画的光辉历程。
鲁迅为何对版画如此上心?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大众的艺术、革命的艺术,且版画可一版多印,易于传播。革命斗争之时,版画“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更重要的是,鲁迅将对青年的寄望投射在版画艺术中。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他认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辟成、栽种和开掘艺术新的创造力、表现力、生命力者,必是生力,必要版画,必为青年。
因为青年,版画的大众立场愈发鲜明。自新兴木刻运动发展之初,青年们的创作便不拘于传统,不限定路径,而是追求关怀大众、教育大众和鼓舞大众。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青年们自觉脱离“小我”,以澄澈而敏锐的目光审视社会现实,并将其观察表现在画作中,无声处响起的惊雷唤醒着越来越多的人。赖少其的《债与病》、黄新波的《平凡的故事》等,不仅独具艺术感染力,更通过反映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启蒙,引发广泛共鸣。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当尖锐的刀锋镌刻凝重的思想,当生活的现实与理想的追求皆成画意,新兴木刻成为一座艺术富矿,至今都探求不尽。
因为青年,版画承载的精神永远年轻。抗战时期,大批青年创作者手握刻刀走在时代前列,顽强不屈的抗战军民与残暴凶恶的敌寇都成为他们表现的对象。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刘岘的《血债》等作品,已然成为凝聚伟大抗战精神的视觉史诗。新中国成立后,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青年版画创作者中接力传承。他们自觉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以刀笔刻画火热建设场景,表现壮丽山河与美好生活。四川黑白版画、北大荒套色版画、江苏水印版画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版画流派在这一时期纷纷崛起,而其主力大多为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