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是古代官员士大夫用来警示自己以及同僚、继任者们的文体。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一般读者更熟悉家训,家训存世量也很大,注重的是治家之道,讲求的是家族精神的传承和个人修养。与家训不同,官箴注重的是为官之道和士人精神的塑造与传承,代表的是古代官员士大夫的精神,是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坚定的文明脚步。
近日,七集系列文化微纪录片《中国官箴》(第二季)播出,让大众的视线聚焦到传承千年的官箴文化。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节目透过官箴典籍、文物实证、历史人物故事,梳理古代官箴发展脉络,讲述官箴经典的缘起、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当这些书之典籍的道德训诫,穿越千年叩响新时代时,一场关于精神标杆的跨时空对话就此展开。我们清晰地看见:古人的精神标杆正在当代人的修身实践中完成创造性传承。
官箴起自何时已经不可考,我们只知道这种文体在西周就已存在。《左传》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所谓大史,史官之长。辛甲曾是商纣王之臣,深知商朝的腐朽败坏始自从王到臣下的精神堕落,希望新兴的周王朝汲取教训,树立为政的道德规范,于是百官皆作箴。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官箴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不绝,它不是法律,不是强制性规范,那么是否可说是一纸具文呢?
不能。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它是历代官员们的精神标杆,更是修身立德的指引灯塔。“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句话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写给后世的《帝范》十二篇,堪称最高等级的官箴。
我们为什么始终要树立榜样?我们为什么始终要有精神标杆?因为只有有了榜样和标杆,才知道方向在哪里。每个时代都有堕落的人、“现实”的人,但历史不是他们推动的,每一个历史进步都是“胸中有光明、眼前有标杆”的人推动的。官箴和家训的存在,就是告诉我们——理想尚在,目标尚在,让我们取法于上,知道方向,知道对错,哪怕仅得其中,也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善在哪里?官箴就是其一。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它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亦是砥砺品行的精神基因。纪录片其中一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吴隐之在前往广州履新的途中,路过一处泉水,当地传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吴隐之认为,人有贪欲才有行为,与水无关,毅然喝下此水,并在秉政期间坚持廉洁。这个故事展现了有操守者的自信,代表着士大夫的精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