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政行学院学子实践队:青春赋能林海间,助农振兴正当时

在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有限公司农林产品经营分公司,一场青春与林海的“双向奔赴”,正为林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以“青春赋能农林,助力产业振兴”为目标,深入林区一线,通过直播带货、品牌推广、生态调研等行动,书写新时代大学生助农答卷。

一、展厅里的“新农人”:让农林产品“亮出来”

走进“龙江森工”农林产品展厅,实践队员郭同学正熟练地向参观者介绍绥阳木耳、松子等特色产品。陈列架上,木耳、榛子、松子等农林产品有序摆放,从散装称重到礼盒精装,产品形态的升级背后,是实践团队对“品牌化赋能”的探索。

“以前只知道产品好,却不懂怎么‘讲故事’。”实践队员与分公司工作人员协作,梳理产品生态种植优势,挖掘“林下培育、手工筛选”等差异化亮点,为木耳罐头、精品松子等设计专属推广语,让“藏在深山”的好产品,在展厅里“活”起来、“亮”起来。

二、广场上的“直播间”:把林区好物“卖出去”

广场边的临时直播摊位,成了实践团队的“战斗阵地”。摆满玉木耳、黑木耳罐头、榛子等产品的展台前,队员手持松子包装袋,向镜头另一端的网友热情介绍:“这是绥阳林区的原味松子,自然晾晒、人工开口,吃的就是一个‘生态鲜’!”

从选品筹备到直播实操,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镜头调度,有人专攻话术打磨,有人紧盯订单售后。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首场直播便收获超千次观看,带动松子、木耳等产品销量增长。这场“接地气”的直播,不仅是带货尝试,更是大学生与林区产业的“双向认知”——队员们学会了农林产品的特性,也让林区看到“直播电商”的潜力。

三、生态日里的“新担当”:为绿色发展“聚合力”

全国生态日活动现场,实践团队与分公司职工并肩行动。巨幅屏幕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队员们举着实践队旗,与林区工作人员共同宣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决心。

围绕“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团队深入调研绥阳林区生态资源,参与整理生态保护成果资料,协助设计“生态研学路线”。从木耳种植基地的生态循环模式,到林区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队员们在调研中理解“绿色发展”的深意:守护好林海生态,才能让农林产业行稳致远。

四、会议室里的“头脑风暴”:给产业振兴“开方子”

实践不止于“干”,更聚焦于“思”。会议室里,身穿红色志愿服的队员们围坐讨论,与分公司领导、林区青年交流产业发展痛点。从产品包装升级到电商渠道拓展,从生态品牌打造到研学产业延伸,一场场“头脑风暴”,碰撞出创新火花。

“我们带来的是‘新视角’,但更要接上‘林区地气’。”实践队长表示,团队正协助分公司整理《农林产品电商运营手册》,计划推出“大学生+林区青年”结对帮扶机制,让“助农”从短期实践,变成长期接力。

五、厂房外的“青春旗手”:让实践初心“扎下根”

在农林加工厂外,实践队员们举着“三下乡擘画振兴宏图”的队旗合影,红色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从展厅讲解到直播带货,从生态调研到产业研讨,每一个行动都凝聚着青春力量——这力量,既是大学生实践报国的热忱,也是农林产业拥抱创新的尝试。

绥阳林业局有限公司农林产品经营分公司负责人评价:“大学生的加入,给林区产业带来了‘新思维’‘新活力’,期待这种‘青春赋能’,能持续助力农林产业升级。”

这场林海间的实践,是青春与农林产业的相遇,更是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当“象牙塔智慧”扎根“林区土壤”,当农林产业拥抱“青春动能”,绥阳林区的振兴之路,正迎来更多可能——这是实践的意义,更是青春的答案。

(天津师范大学:政行学院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