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山东交通学院“心海逐光”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双留儿童群体需求在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艺海社区开展“关爱双留儿童”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以精准服务为导向,通过调研走访、特色活动、情感陪伴等多元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践行社会责任,为基层民生关怀注入高校青年动能。
【立体赋能守护童心,非遗珐琅助力成长】
山东交通学院“心海逐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威海市孙家疃艺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顺利开展珐琅彩绘制体验活动。实践队旨在通过非遗文化浸润与创作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关爱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新途径,助力孩子们在专注创作中收获成长力量。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员们跟着珐琅彩传承人学习基础釉料调配、线条勾勒等工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釉料需搅匀避免气泡”、“勾线笔要垂直发力”等细节要点,力求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珐琅彩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前期筹备 范慧博供图
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结合展品,用生动的故事讲解了珐琅彩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点,耐心指导孩子们调配釉料、控制笔触,鼓励他们“不用怕画错,每一笔都是自己的想法”。作品展示环节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尽管有的蝴蝶翅膀画的并不对称,有的花朵轮廓略显稚嫩,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想象与用心。
图为作品展示环节 赵子豪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为流动儿童搭建了一个感受非遗之美的平台,更通过创作实践为他们的心灵播下了自信与热爱的种子。实践队指导老师徐影看着孩子们展示作品时的笑脸,深有感触地说:“比起单纯的心理疏导,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更能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心灵滋养,每一份独特的美好都值得被看见、被守护。”
【多维关怀温暖童心,萌童妙笔传递温情】
山东交通学院“心海逐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威海市孙家疃艺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顺利开展油彩绘画活动。实践团旨在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碰撞,深入了解双留儿童的内心世界,释放情绪、表达自我,助力其心理健康成长。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通过轻松的破冰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消除他们的陌生感。随后,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分发画笔、画纸和颜料,鼓励大家“不用在意画得像不像,只用画出你心里想的、喜欢的东西”。有的孩子画下了蓝天白云下的家,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妈妈快点回家”;有的孩子用鲜艳的色彩描绘出和小伙伴玩耍的场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还有的孩子画出了自己梦想中的“魔法城堡”,希望能“用魔法让爷爷奶奶不生病”。
绘画过程中,志愿者们全程陪伴在孩子们身边,耐心倾听他们对画作的解读,适时给予肯定与引导。“你画的星星好亮呀,是不是希望晚上能和星星说悄悄话?”“这棵大树画得真茂盛,就像你一样在努力长大呢!”温暖的话语让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从起初的拘谨害羞,到后来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
图为绘画作品展示 “心海逐光”实践团供图
此次活动通过艺术疗愈的形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释放情绪的渠道,也让外界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双留儿童群体,开展更多针对性的关爱活动,用实际行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图为孙家疃街道艺海社区向“心海逐光”实践团赠送锦旗 “心海逐光”实践团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山东交通学院“心海逐光”实践团累计服务时长超80小时,直接覆盖服务对象125人,形成调研数据报告3份、活动影像记录260余分钟。团队指导老师徐影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推动“高校—社区—家庭”协同关怀模式,让青春力量持续护航双留儿童的幸福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山东交通学院:范慧博 方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