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道德养生?
行善积德作好事,是道德养生。
温良恭俭让,是道德养生。
仁义礼智信,是道德养生。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养生。
参玄悟真养气存神是道德养生。
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是道德养生。
开发智慧开发潜能是道德养生。
延年益寿久视长生是道德养生。
身心合一,神形俱妙,与道合真是道德养生。
脱胎换骨,超凡入圣是道德养生。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道德养生。
度己度人,济世救民是道德养生。
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是道德养生。
道心空灵,全非万能是道德养生。
一切相尽,究竟自在,解脱无为是道德养生。
妙元神真道是道德养生。
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传统文化的经典,用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来强健体魄,来养护心灵,来壮大坚固正能量,来成万象之祖气,天地之根源、人心之大要,这就是道德养生 。
道德养生是心灵的温床,是生命的沃土,是形体的熔炉,是圣人的摇篮,是众生的家园。她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2. 道德养生的哲学原理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3. 道德养生的物质基础是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4. 道德养生的三重原则是:首重明理,注重修德,至重炼心。
5. 道德养生的三环是空心无念,至真显现;大悲大愿,法力无边;心定志坚,彻地通天。
6. 道德养生的四湛然是:
抓住心灵,最为捷径。时时湛然,处处湛然。事事湛然,始终湛然。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心灵显现,万事何难?把握当下,不尚空谈。
1. 道心空灵,全非万能。
2. 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3. 静而求之于一心,无不俱足。
4. 当知思微,能生种种神通之慧。
5. 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感现。
6. 于倏忽顷,生无量变,从心自在,未尝违意。
7. 而此二通,皆籍思微,以得具足。积习既久,是故凝然,而自通变。
8.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9. 妙在虚无。
1. 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
2. 明理、修德、炼心。
3. 度己度人:证悟生命的解脱之道,是谓度已。传授生命的解脱之理,是谓度人。只要找到空灵,自然度已度人。
甲. 元始至言
1. 我为天人大道之主,于是分形散体,遍满法界,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一一毛孔,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国土,尽虚空际,神光殊妙,稀有第一。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2. 若有众生,能除疑网,烦恼根断,是我弟子。终始道真,转入法轮,形魂并一,真为妙身。犹如石花,变成金玉。既成真已,但有妙相,不见粗质。舍众生体,别得法身。粗去妙来,而成正道,始舍故败,更得新坚。到灵解山,成无上道,不生不灭,究竟圆满,功德具足,济无边众,渡生死海,证果无为,常乐自在。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3. 舍身求道,不存有身,息除所欲,正心道场,绝灭缘想,无所从来。若行深法,则无患也。当得智慧,金刚功德。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4. 一者万象之祖气,天地之根源,人心之大要也。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得一成真章第十二》
5、一切众生,身心清静,天真正道隐在其中,名为真藏。
《无上内秘真藏经》
6. 常行大悲心,自成无上道。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7. 先学定心,心定气住,气住神全,神全形固。绵绵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穷而见功。谷神不死,合我真宗。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8. 不着诸有,不着诸空,忘身无我,毕竟空寂,即是第一义端。
《无上内秘真藏经》
9. 若有众生,清静心者,于一念中,即变现身,住海空地,得金刚身,断断十方三十二天诸有烦恼。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10. 心无所住,遍行圆满。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11. 我说文字性离,则是法性解脱。
《无上内秘真藏经》
12. 若不生念,是则名为转正法轮。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13. 冥心自然合,方寸随日新。
《无上内秘真藏经》
14. 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
《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
15. 静心守一,所习必成。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16. 昼夜巡行,勿令缺漏。
《无上内秘真藏经》
17. 冥心寂想,与道合真。
《无上内秘真藏经》
18. 子心无邪念,一念彻虚空。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19. 真心正念,自然了法。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20. 寂境即是妙有之源。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21. 法王自在,功德具足。
《无上内秘真藏经》
22. 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23. 我所行学,状若无修。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24、若向未生前见得,阿谁不是大罗仙。
《道法会元》卷一
25. 我本无生,而无有灭。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无生无灭,无住无去,无人无我,究竟平等。实无有法,发心求无上道者。
《无上内秘真藏经》
26. 一切诸法,心则为本,善否由心。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近不远,不粗不妙。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圆无方,善否自在。
《无上内秘真藏经》
27、众生本性,亦复如是。行动坐卧,常相随逐,自无见者。
《无上内秘真藏经》
28. 天尊复告仙灵等众:法无先后,有德为尊。法无大小,觉悟者全。
《无上内秘真藏经》
29. 本体不生灭,法相自玄通。诸受常清静,无为性自空。十方天尊德,众生等共同。汝等咸恭敬,修行立大功。
《无上内秘真藏经》
30. 天尊答言:我与汝等,更无差别。汝与我等,亦无差别。我等众生,众生等我。
《无上内秘真藏经》
乙. 老君绝论
(一)老子论道
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广不可及,远沦无涯。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而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碍。大道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万举而无陷,应待而无方。
(二)老子论养道
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欲以返性于无,游心于虚。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恬养志,以漠合神。和弱其气,平易其形,而与道浮沉,即乎无门。藏精于內,有精而不使。栖神于心,有神而不用。举世誉之而不益勤,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去思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口当而不以言,心条通而不以思虑。委而不为,知而不矜。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有而若亡,生而若死。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茫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事之业,则贤不肖者齐于道也。
(以上两篇出自《通玄真经》,由空明先生摘录整理编辑而成,忠实地遵循了老子的文理,题目由先生所加。)
(三)《道德经》摘录:
1. 清静为天下正。
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6.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8.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9. 慎终而如始,则无败事。
10.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丙. 众真录要:
1、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2.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惧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3. 南泉普愿说:不思善,不思恶,心念不起时,看看你的本来面目。
4. 当我们活着,作一个死人,彻底死去,然后随心所欲,一切尽善尽美。
5. 如此一部全功,不过空心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6. 一心静定,直见本来。一念不生,轮回便息。
7. 道则简而易行,但清静无为,最上乘法也。
8. 何得使阴神原形粉碎?师曰:忘其身,虚其心,空洞之中一物不生,则可以换凡胎为灵胎,变俗子为真人,而事毕矣。
9. 修上乘关,兼下两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即关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10. 去妄想,除游思,便是下等。顷刻之间,直超圆悟,便是上等。
11. 若能当下即证本来,片时直超无漏,如疾风卷尘,太阳消雪,斯为无上明觉。
12. 果有上志之士,一朝悟入大乘,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空所有,时时返照,半年十月,火候到时,自然性月当空,元神出现。
13. 盖以顺时守识,乃中下二乘。灭识死识,乃无上上乘。
14. 然有极简妙诀,果能念念清和,自造无上乘者。
15. 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不必去安炉立鼎,采药物,看火候。而所谓三元八卦,四象五行,悉在其中。
16. 学道之人,夙有根器,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
17. 邵子云:无我然后万物皆我。此是至言,亦是真诀。
18. 天仙心学,既没卦爻,又无斤两,彻始彻终,唯守无念二字。
19. 所谓内烁,一言以蔽之,日绵绵若存而已矣。
20. 一念不离方寸是真空。。
21. 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22. 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丁. 成道三经
(一)空灵心经
1. 空与灵
空就是虚空法界,空就是宇宙乾坤。空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空就是科学所说的暗物质。空就是全非。空非无也。灵就是灵感灵应,感而遂通。灵就是神通广大,彻地通天。灵就是一灵独觉,处处万能,千变万化,如意称心,圆圆满满,现现成成。灵非有也。
2. 空灵定义:
空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万有万类的本源和归宿,空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万有万类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和规律。
3. 空灵七性:
△体性全非,从不变易。她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多无少,无边无际。无大无小,无此无彼。不动不静,不即不离。不垢不净,不实不虚。不有不无,不变不异。不增不减,始终恒一。无真无伪,无是无非。无得无失,无尊无卑。不可言表,难可思议。
△慧性万能,随心所欲,从不拘泥。千变万化,通天彻地。无所不能,无所不成。
△德性大悲,生天育地,光照寰宇,养育万有,拯救愚迷。△客观性,自然存在,始终如一。
△普遍性,无所不在。
△永恒性,无始无终。
△本源性,万类之母。
4. 空灵六大:
△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大潜能;
△无所不知的宇宙生命大智慧;
△无所不能的宇宙生命大神通;
△无所不有的宇宙生命大信息;
△无边无际的宇宙生命大法界;
△无生无灭的宇宙生命大灵元。
5. 空灵至尊:
空灵是万佛之祖。空灵是万仙之宗。空灵是万有之源。空灵是万类之根。空灵是万道之本。空灵是万事之神。虚空法界,宇宙乾坤,除此空灵,一物不存。有此空灵,无所不能。
6. 空灵之理:
空灵心学,即是佛学,即是仙学,即是道学,即是绝学,即是宇宙至学。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空灵心理,即是仙佛之理,即是圣贤之理,即是众生之理,即是天地至理。
空灵心门,即是仙佛之门,即是圣贤之门,即是众生之门,即是生命不死之门,即是宇宙众妙之门。
研究空灵,即是研究佛学和道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世界所有文化的至胜、精髓和灵魂。贯穿空灵,即是贯穿佛学和道学、贯穿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世界所有文化的至胜、精髓和灵魂。把握空灵,即是把握佛学和道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把握世界所有文化的至胜,精随和灵魂。登上空灵顶,一览群山小!这该是何等的简洁啊!
7. 空明七宝
一宝总根霐澄明,霐澄明即相尽,霐澄明即空心。霐澄明即无念,霐澄明即大定。霐澄明即无我,霐澄明即忘身。霐澄明即堪然,霐澄明即空灵。霐澄明即全非,霐澄明即万能。霐澄明即道祖,霐澄明即大心。霐澄明即总咒,霐澄明即天经。霐澄明即实相,霐澄明无灭生。霐澄明即真一,霐澄明即永恒。霐澄明即福源,霐澄明救众生。霐澄明无终始,霐澄明无疏亲。霐澄明愈万病,霐澄明消灾星。霐澄明大圆满,霐澄明最现成。霐澄明穷有无,霐澄明显至圣。霐澄明即律令,霐澄明三清印。霐澄明醒迷人,霐澄明解冤情。霐澄明降万魔,霐澄明伏群精。霐澄明力无穷,霐澄明至诚信。霐澄明南方运,霐澄明普天庆。霐澄明即是我,我即是霐澄明。
二宝真言:
一心空灵,宝中至宝。大悲大愿,要中至要。全非万能,妙中至妙。
三宝警语:
千修万行,只为空灵。一切相尽,即是空灵。自证空灵,勿与人争。
四宝日日行:
道心空灵,全非万能。专气至柔,观光观音。心息相依,摩光摩平。四个湛然,三环相应。举航标灯,守精气神。
驻大本营,得大定心。真意思微,虚寂恒诚。养成习惯,对境无心。形成自然,二气归隐。当下承担,无灭无生。
五宝当下:
大脑细胞,千亿万亿,我就是!
万类灵长,四大之一,我就是!
天人合一,难可思议,我就是!
上帝真主,无所不在,我就是!
大仙大佛,大慈大悲,我就是!
空贯千古,灵和万方,我就是!
虚空法界,又一又万,我就是!
一心空灵,全非万能,我就是!
六宝实相:
时时全非,处处万能,如此境界,方为圆成。
七宝神咒:
△本源神咒:
我是性光我是音,我是先天神气精。我是全非是万能,我是道德是大心。我是本源是空灵,我是六大无量春。我是妙有是妙无,我是总根霐澄明。我是法界浩荡荡,我是虚空无穷尽。
应世神咒:
△道心空灵,全非万能。水陆空行,出入无门。千里万里,只在转瞬。心想事成,济世度人。消灾灭病,化导无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穿山无碍,对光无影。饥渴不至,寒暑不侵。不惧虎狼,不惧刀兵。散则为气,聚则成形。随心所欲,大搬大运。三世万有,心知肚明。使法弄术,如意称心。千变万化,妙元神真。通天彻地,无所不能。六大圆满,现现成成。湛寂真常,无往不胜。无灭无生,直到永恒。
8. 万法总持
宇宙乾坤,一条总根,即心即道,纵横万门。万门一理,有浅有深。对号入座,何须纷争。道心之中,不过空灵。空灵全非,空灵万能。万能转瞬,全非永恒。空灵潜能,无穷无尽。空灵智慧,无所不明。空灵神通,无所不能。空灵信息,无所不有。空灵法界,遍满乾坤。空灵自己,无灭无生。一心空灵,宝中至宝。大悲大愿,要中至要。全非万能,妙中至妙。千修万行,只为空灵。一切相尽,即是空灵。自证空灵,勿与人争。三招致胜,二事成真。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二)历劫圣哲神通经(选段)
1. 若有学人,求神通者,当应善念思微之道,得为神通变化之源。
2. 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
3. 得神通力,由于思微之义,渊博难辩。
4. 一者挺然自有神通,种种照了,能知能见,触机便发,不假入定,自然具足。于倏忽顷,生无量变,从心自在,未尝违意。
5. 了一心而通万法。
6. 心死则神活。
7. 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8. 告斗之法不一,告斗之诚不二……其告之灵验,我之诚也。
9. 故守虚无,以养神气。
10. 吾人心存既久,形体渐忘,自然通天彻地,无隔无碍。
11. 资熏日久,变质同神,炼神入窍,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
12.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
13.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楚。
14. 真神通道,能亡能成。
15. 夫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16. 守一不变,神灵自在。
17. 神者,我之神也,即我心也。我之心神,灵明不亏,真一不二。举目动念,即是天真,神状何往不可?
18. 圣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
19. 元始祖劫,一气分真,我即元始,元始即我。此即谓之变神。
20. 心正则神调,神调则道气足矣。
21. 我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
22. 当知思微,能生种种神通之慧。
23. 而此二通,皆籍思微,以得具足。积习既久,是故凝然,而自通变。
24. 意之为用大矣哉!
25. 威神之力,随识转变,迅若电光,往还速疾,无可比类。
26. 由心既空,心识亦空。心识既空,转变亦空。以是因缘,心识速变,过于疾风,难见难闻。由此心识,所为之处,随念即成。
27. 不但术能缩地,也且法可灭时。
28.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29. 思微定志,于思微中,能分身形,应赴无量。
30. 见到无念的人,立获河沙功德。见到无念的人,能生诸法。见到无念的人,能悟绪法。
(三)文殊师利般若经(选段)
1、文殊师利语舍利弗言:“舍利弗,致今不当妄起分别,何以故?乃至无有一法堕地獄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所生故。”
2. 世尊赞文殊师利言:“若有得闻如是甚深微妙经典,与值佛出世,等无有异。”
3.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4.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5.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
6. 文殊师利白佛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7. 文殊师利言:“……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8. 文殊师利言:“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9. 佛告文殊师利:“汝己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在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10.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11.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欣不厌,应即具足檀(音坛)波萝蜜、尸波罗蜜、孱(音禅)提波罗蜜、毗(音皮)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12.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不生相,不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13.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者,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着,谓有出世,谓佛灭度。”
14. 佛告迦叶:“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能有信乐,心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以修学,殖诸善根。”
15.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做。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16.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无思量,无归依,无洲无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珂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17. 尔时,众中有诸菩萨,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得佛刹功德庄严,与阿弥陀佛刹为等不耶?”尔时,世尊知彼菩萨心之所念,即告师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刹庄严,复过于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刹庄严不思议故。”
18. 佛言:“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
19. 文殊师利言:“天子,当知一切诸法悉无住处。而言住者,是谓如来为诸众生作如是说。所以者何?如佛所说,如来住彼如如法中,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住于如如,初不移动。如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
20. 文殊师利言:“如我所见,实无有法业报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业无报,无业报熟故。”
21. 于一切都无得,是名得菩提心。尔时,师子勇猛问文殊师利言:“仁者何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言:“善男子,何不问我趣菩提不,而乃问我成菩提耶?何以故?我于菩提尚不趣向,何况当得!”问言:“文殊师利,仁者岂不为众生故,趣菩提耶?”答言:“不也。何以故?众生不可得故。若众生是有,可为利益趣向菩提。而众生寿命,及福伽罗皆无所有,是故我今不趣菩提,亦不退转。”
22. 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仁者发菩提心来为几时耶?”文殊师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于无生法中,说如是言;我发菩提心,我行菩提行,为大邪见。善男子,我都不见有心发向菩提,以不见心及普提故,是故无发。”
23. 文殊师利言:“我实不曾劝一众生趣菩提。何以故?众生无所有故,众生性自立故。若众生可得,则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无所劝。何以故?平等无分别故。”
2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一切众生,即一众生。彼一众生即一切众生。如是众生,即非众生。若能如是无分别者,是为菩萨摩诃萨觉一切法。”
25. 文殊师利言:“……天子,发心菩萨若于如是一切诸法不爱着,不思想,不见不知,不闻不识,不取不舍,不生不灭,是则名为真发心也。”
26. 文殊师利谓迦叶言:“……又大迦叶,我于众生,无有度脱,亦无系缚。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所有故。”
27. 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是故,舍利弗,宁于是法本修多罗中疑心听受,不用成就四禅定心及四无量心,亦复不用具足成就四无色定心。何以故?虽复成就如是法者,若不闻是甚深法本,于烦恼中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28. 文殊师利菩萨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实际中有何处所而使如来住于实际说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无,云何如未住实际已说于诸法,非但无法,如来亦无。既无如来,云何而言如来住于真实际已,说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如来亦尔。实不可得所说法体,亦复如是,时中不可得,非时中不可得,时非时中亦不可得。”
戊. 道学九经汇元
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经文摘录: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2. 《太清元道真经》经文摘录:
△归根者,复元气之本也。复元气之道,非他也,湛寂而已。人能常归心湛寂,则元气自然而复也。
△无上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
△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思为常。
△有事无事皆可减息,为第一转意,是则尘虑自减,虚恬日增。
△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是则不嗜谷味,无大饥渴。
△兀然自任,为第三转意也。至是则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不除,天地齐寿。
△长生非他也,神全,气全,形全而已。神全虚无,气全湛寂,形全清静。元气充积,形永存矣。神气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
△住气可以通百关,开坚滞,理万疾,导元气。
△学元道者,无辞勤矣。
3、《太上老君说了心经》经文摘录:
△。心为祸本,心为道宗。
△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
△于心无了,永劫沉沦。
△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4. 《洞玄灵宝定观经》经文摘录:
△昼夜巡行,须臾不替。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
△慧而不用。
△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久而行之,自然得道。
5. 《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经文摘录:
△夫正道者真实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
△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
6. 《高上玉皇心印经》经文摘录: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绵绵不绝,固蒂生根。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7. 《太平经圣君秘旨》经文摘录:
△欲寿者,当爱气尊神重精。
△守一复久,自生光明。昭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群神将集,故能形化为神。
△第一元气无为者,念身无一也。但思身洞白,若委气无形,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
△守一之法,神药自来。
8. 《自然经》经文摘录;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9. 《高上玉皇胎息经》经文摘录:
△故守虚无,以养神气。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1. 一者挺然自有神通,种种照了,能知能见,触机便发,不假入定,自然具足,于倏忽顷,生无量变,从心自在,未尝违意。
2. 我分身法界,遍满虚空,无大不覆,无小不入。
3. 思微定志,于思微中,能分身形,应赴无量。
4.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5. 不但术能缩地,也且法可灭时。
6. 三年而神圆,可以千变万化,可以达地通天,可以超海移山,可以救水救旱、济世安民、殊邪除害,任其所为,皆一神之运,神变神化,所以谓之神仙。
7. 元始天尊悬坐五色狮子之上……说经十遍,枯骨更生,皆起成人。
一、凝神
1. 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矣。
2. 兆若念道真,灭境空无通。
3. 灭识死识,乃无上上乘。
4. 当我们活着,作一个死人,彻底死去,然后随心所欲,一切尽善尽美。
5. 一切相尽,究竟自在,解脱无为。
二、调息
1、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有息无息,自在也。
2. 人之不死,在于胎息。一成胎息,则直与天地合德。
3. 心静至极,息微若闭,导成胎息之法。
4. 住气者,候神气安恬,因而住之。至极为一通。每能鸡鸣前,可行五六通,渐加至十通。如此行诚息之道,功倍速矣。
5. 住气可以通百关,开坚滞,理万疾,导元气。百关通,则疾减之。元气随所通,则津路流注,元气津液所及之处,则永不坏矣,则谓之金随玉骨,长生而仙。
6. 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7. 至是则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
8. 虽能念住特初禅,息到冲和始见天,养气方几无别巧,同行同坐夜同眠。
9. 泥丸氏云:“一尘不染则呼吸气无,而玄关开矣。”太虚翁云:“要知呼吸之气不无;则真气不现。真气现而玄关始开。”
10、凡息既停,而真气息自动,而凡思所以停者,非有心以屏之也。虚极静笃,故心愈细而气愈微耳。
11. 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它自调,方能调得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矣。
三、性命双修
1. 发无上道,身心清静,始是明行,众行之宗。
2. 先学定心,心定气住,气住神全,神全形固。绵绵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穷而见功,谷神不死,合我真宗。
3. 冥心自然合,方寸随日新。
4. 忘身自无我,功德坦然平。
5. 久而调息,无有间断,而终日如愚,方是端的功夫,非干造作行持也。
6. 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不用去安炉立鼎、采药物,看火候,而所谓三元八卦,四象五行悉在其中。
7. 然有极简妙诀,果能念念 清和,自造无上乘者。
8. 修上乘关,兼下两乘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即关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9. 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10. 老子言其道既尽,复以告尹子曰:“语汝至道之要,静心守一,则众垢除,万事毕矣。”
11.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静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12.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13. 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二个字。
14. 炼形之法,虚其身心,去其作用,听诸天道自然之运行,则久久而化,无质可寻。
1. 指路标:
一炼二守破三惑,四少五不行六合,六要六心七勤行,总诀动静三导引。
2. 航标灯:
身和心,归空灵。成人事,顺天命。依道行,随缘进。为无为,恒安心。
3. 大本营:
忘身无我,空心无念,对境无心,一切相尽,灭识死识,作个死人。
4. 真境诗:
无思无虑无昏沉,绵绵若存通至真。一灵独觉觉万劫,忘身无我即混沌。二气不动回本源,灵感灵应绝形声。清清静静为无为,妙有妙无根连根。
5. 戒慎思:
戒恼怒,去思虑。忌酒色,除贪欲。节饮食,均劳逸。凋寒暑,慎起居。省睡眠,寡言语。远无明,守清虚。依道行,随缘去。为无为,真玄机。
6. 共勉诗:
兢兢业业,参玄悟真。非有非无,聚气凝神。扎扎实实,立功累德。争分夺秒,涤虑洗心。诚心诚惫,放下我执。恭恭敬敬,供养大心。勤行苦行,不舍昼夜。忘身无我,便是真人。
7. 调身诀:
全身上下松松松,大小经脉通通通,五脏六腑得安泰,天地人我空空空。
8. 总口诀:
舒舒服服,恍恍惚惚,自然而然,妙在虚无。
9. 依真常:
行立坐卧依真常,终日湛然连入荒,灵感灵应非有无,不染不着难思量。
10. 佛法诀:
凝神合太虚,勤行波罗蜜,法法皆佛法,当下三菩提。
11. 神气扇:
神气扇、扇神气,见病就医,难可思议。
12. 按摩诀:
一摩平,二摩光,摩来摩去得健康。一摩平,二摩光,千摩万摩成金刚。摩平摩光,难可思量,伪恶邪小,全部扫荡。一摩到底,成就仙体。
13. 阴阳开合: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开合很简要。恒悟先天一点灵,日久自然见大效。
14. 捏手捏脚:
睡前醒后捏手脚,心安理得守太和,数十数百随心作,逍遥自在得解脱。
15. 三招致胜:
先天一气,金津玉液,诵霐澄明,天下第一。
16. 随缘而化:
好人见我心欢喜,病人见我病痊愈。善人见我得利益,大善见我到福地。修行见我悟真谛,大修见我与道齐。恶人见我即回心,大恶见我也转意。魔鬼见我心恐惧,恶魔见我必自毙。
17. 青春焕发:
青春焕发,牙落生牙。朝气蓬勃,发脱生发。精神充沛,疾病根拔。细皮嫩肉,人面桃花。身強体壮,人见人夸。无饥无渴,无冬无夏。返老还少,千古佳话。法喜充满,心胸旷达。道德双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千变万化。随心所欲,心莲开花。手把乾坤,甘露普撒。具足威神,无所惧怕。长生久视,誉满天下。虚空法界,大我大家。至乐永乐,哈哈哈哈。
18. 神州道德
△枯树开花,异香扑鼻,硕果丰登供天下。
△踏波走水,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到彼岸。
△步空覆虚、腾云驾雾,青云直上九重天。
△神气扇,扇神气,见病就医,难可思议。
1. 道德绝学是人生在世的金钥匙。只有把握了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生命的不死之门,才能打开宇宙的众妙之门。才可以无行不正,无为不成,无往不胜,才可以逍遥自在到永恒。
2. 我们是宇宙的人,我们是宇宙的神,把握道德金钥匙,逍遥自在万年春。
3、道宝经宝师宝,无量至宝宝中宝。真善正大公心,千好万好好中好。识透空灵和妙有,天地老了人不老。
4. 学道靠心学,明道靠心明,修道靠心修,得道靠心得。行道靠心行,守道靠心守。
5、道在日用生活间,时时处处好修炼。凝神调息不间断,吃饭穿衣当神仙。
6. 多行善,广积德,参玄真,入贵格。
7. 心大诚,得大道。心中诚,得中道。心小诚,得小道。心不诚,不得道。是大是中还是小,只在心上见分晓。
8. 走进神气门,便是神气人。四魔(老病死苦)来缠我,小鬼见大神。阴邪算老几?我是世上尊!养得神气壮,万邪自然正。
9.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双修,也就是神气双修。心不妄想则神全专气至柔则气充。神全气充,修行成功。
10. 度已度人,就是修行。证悟生命的解脱之道就是度已。传授生命的解脱之理,就是度人。度已也好,度人也好,只要找到空灵,自然度己度人。
11. 充足精气神,力量无穷尽。圆满精气神,成就人上人。缺少精气神,遭灾生疾病。没了精气神,注定死得成。
12. 凝神聚气入妙门,参玄悟真到圣境,真心正念到正位,方是宇内上上品。
13. 好儿孙,突黄魂。心要真,意要诚。志要坚,行要恒。身要正,理要明。人要静,神要灵。德要大道要深。铁心肠,挖潜能。闭汉事,一火焚。手挽手,心连心。金钥匙,开妙门。作向导,当尖兵。敲钟鼓,醒迷人。接众生,入圣境。不退转,成至圣。居法界,镇乾坤,大慈悲,万年春。
14. 中国精神,就是中国精气神!
精者,流行寰宇。气者,充满乾坤。神者,通于广大。精气神三者,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她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总根,难可思议,不可言表!
顺之者,成仙成佛成圣贤!
逆之者,成妖成怪成魔鬼!
伟哉!中国精神!奇哉:中国精神!异哉: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在呼唤:破迷开悟,返本归真!
15. 空明真言:
一心空灵,宝中至宝。大悲大愿,要中至要。全非万能,妙中至妙。
16. 空明警语:
千修万行,只为空灵。一切相尽,即是空灵。自证空灵,勿与人争。
道德养生一览表终
空明先生撰于荆州
甲辰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