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中国文字的古典品性

  人从诞生演化至今,大概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历史。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尽管人类早已懂得用火,能够使用一些粗糙的石器,但临近至十万年前,面对自然界中的凶猛野兽,依然没有优势。真正让人跃升至食物链顶端,除了弓箭等物质性工具的陆续发明外,最重要的是系统语言的诞生。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系统语言极大提高人与人交流的效率,增强彼此的协作能力,以至于爆发出超强的群体战斗力。

  语言需要人作为载体,掌握丰富经验和智慧的人不仅稀罕,更有寿命的限制。文字的发明突破了这种局限,使得族群中最精华的经验和智慧可以下载、复制、传输、关联、叠加、完善等等。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信息自从有了“文字”这个超越人身的强大载体,文明发展的速度就一日千里了。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也由此成为区分“史前时代”与“有史以来”的“划时代”发明。

  一个民族语言(语)和文字(文)的最初发生与发展,简单来说,是与物建立对应的关联系统。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从更深层次上讲,语言文字建立在对客观自然以及万物的认识与理解之上。不同的民族,因为对万物的认识角度、理解层面、表达方式相对不同,会衍生出不同的语言与文字,从而发展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明类型。

  中西文明的深刻差异,首先根植于并表现在各自语言文字系统的不同。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如果进一步考察,中西方“文字”在形态、性质、功能和形式方面,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路。

  二

  西方在远古时代有自己的“象形”刻画符号,但始终没有演化出象形文字系统,最终被拼音文字系统所取代。拼音文字的性质是模拟语言,功能是记录语言,因此表现为拼音字母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文明的“语言”与“文字”是一体的。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中国从远古开始就有自己的“象形”刻画符号,各个时段的考古遗迹也都能看到,从贾湖遗址龟腹甲上的“目”形文,到大汶口陶尊上的刻画文,再到良渚文化中的符号文,最终在殷商时代形成系统的“象形文字”。